水肥一体化智能育秧大棚新绿葱郁生机盎然

时间:2023-04-08 19:54 阅读:次
  春雨初歇,新綠滴翠。日前,湖南汝城縣井坡鎮大村村歐氏山之稻種養專業合作社早稻育苗大棚內,主動育種機吱吱律動作響,幾名農戶認真把守進料、噴水、播種、蓋土等環節,隨著最後的一個標準化育苗盤被轉至智能育秧暗室,早稻育種便宣告完結。
  
  「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比起傳統的手藝育秧,工廠化育秧省時高效,降低本錢,還不受低溫、降雨、幹旱等不利因素影響。」合作社負責人歐文清春風滿面高興說道。
  
  2020年9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汝城縣沙洲瑤族村調查,在調研小黃姜基地時指出,要鼓勵開展農人合作社,推動農業適度規模運營,加強對農人的科技服務,進步農產品質量,進步參加市場競爭和應對災禍才能。
  
  牢記殷殷囑托,汝城縣高度重視「三農」作業,在農機應用、科技服務、規模栽培、提質增效等方面繼續發力、苦下功夫,全力確保多種糧、種好糧,鞏固糧食根底地位,還催生了一大批敢闖敢幹的種糧示範帶頭人。
  
  汝城縣井坡鎮大村村歐氏山之稻種養專業合作社早稻育種大棚一片忙碌。
  
  規模栽培 強基固本穩糧倉「看,禾苗8天就長到一指多高,且每8天就將增分一葉,長勢喜人。」在水肥一體化育苗大棚內,歐文清撥弄著蔥郁起來的先期禾苗介紹,眼前37個育秧大棚,除為自家早稻供苗外,還作為全縣集中育秧的示範點,承當了其他農戶1100畝育秧使命。
  
  本年按照方案,歐文清栽培雙季稻3000畝、稻油輪種800畝,比上一年增加近1000畝,擴面增幅著實有些大。不過,對過去的歐文清來說,壓根就沒有想到過。
  
  剛滿40歲的歐文清,是大村村本地人,多年前一直在廣州運營餐飲行業等,賺到300多萬元。2015年,因隨行年邁爸爸媽媽歸鄉心切,也要照顧兩個孩子上學,便拖家帶口返鄉創業,集中連片流通犁地300多畝,開展起蔬菜、中稻、雜交製種等多種產業。早些年,受項目繁雜、辦理不精和市場動搖等影響,歐文清走得磕磕絆絆,還虧了不少錢,由此得到了深刻啟示,「開展農業要專業化、規模化才行!」
  
  從2020年開端,在國家惠農政策催動下,歐文清一門心思搞起糧食出產。伴隨雙季稻面積從1300畝激增到3000多畝,栽培收益也完結從80多萬到200多萬的穩步增長,讓他越種越來癮頭。上一年9月,他到鄰鎮大坪鎮一口氣拿下1200多畝地,開展稻油輪種等,當地前不久據此舉辦油菜花文化旅遊節,著實讓他美了一把。
  
  地處山區的汝城縣,犁地到戶量少還分散,小量栽培根本留不住人,農業規模化、運營專業化,正成為種糧穩盤的幹流。該縣堅持多措並舉打好組合拳,經過政府補、大戶擴、農戶種、示範帶等方法,繼續鞏固3.8萬畝雙季稻栽培使命,還催生了30多戶面積超過400畝的專業種糧戶。他們集約到全縣70%的犁地,承載了70%以上的糧食出產使命,還經過合作社+基地+大戶+散戶的開展形式,構建起上下聯動、左右和諧的出產系統,托穩了農業產業根底盤。
  
  水肥一體化智能育秧大棚,新綠蔥郁、生機盎然。
  
  科技賦能 提質增效防危險清風拂過,涼氣逼人,當時的料峭春寒,並沒有引發歐文清一點點恐慌。「依托科技力氣,提高防備災禍危險的才能,看天吃飯的日子一去不返了。」不過他也坦言,前車之鑒,一直不敢忘記。
  
  2020年疫情之下的倒春寒中,合作社承當4000多畝早稻育秧使命,傳統覆膜小棚抵擋不了低溫侵襲,禾苗根本長不起來,至多只能擇選出自家1000來畝早稻禾苗。盡管服務合同簽訂了受不可抗力影響不承當責任的條款,但見到農戶群情激奮找過來算賬,歐文清一時間欲哭無淚、寢食難安。好在,縣農業鄉村局對此高度重視,經過發起農戶改種稻種、補種禾苗等綜合方法,才得以共度時艱、跨越困境,完結當年雙季稻栽培使命。
  
  吃一塹、長一智。當年忙完秋收後,在縣農業鄉村局派駐科技人員全程指導協助下,歐文清開足馬力搶時作業,完結了機械化育種流水線、水肥一體化育秧大棚等設備建造,也狠下血本購買備齊了4臺播種機、5臺中型拖拉機、3臺高速插秧機、1臺高速拋秧機、2臺聯合收割機等農機設備,建成了日烘幹才能45噸的烘幹設備。不只完結糧食出產加工全程機械化,還將服務才能提高至萬畝級。
  
  「有科技服務作保障,削減人工依靠,時節搶得準,節約本錢增效益,信心也就增強了。」據歐文清介紹,在糧食出產各個環節,縣農技服務中心主任徐福才等人都會過來做科技結對幫扶:每周一次到田間、每天致電溝通,隨時解疑釋惑、及時對癥施策,執行落細育苗保水保溫、深水翻耕滅蛹、稭稈還田增肥等技術推廣應用。
  
  如今,歐文清對種糧門路已是如數家珍,農業效益也在逐年遞增。「2020年畝產850公斤,效益包含補助在內1000元,到2022年畝產就超過900公斤,綜合效益達到2500多元。」歐文清說,不止自己提質增效,其他同行亦如此。
  
  近年來,汝城縣由農業鄉村局牽頭會聚合力,組建起6個農技服務小分隊,對全縣14個城鎮的種糧大戶實行包田塊結對子,開展「面對面」「1對1」技術服務,厚實執行講政策、聽心聲、兌獎補、解疑問等各項服務。戰勝疫情、洪澇災禍、旱情等不利因素,全縣雙季稻栽培面積一直保持在了3.8萬畝以上,總產量穩定在15萬噸以上,完結了保質保量穩糧穩產目標。當時春耕備耕,全縣3萬畝集中育秧的科技服務使命,均已全面執行到城鎮、主體和田塊,為全年種糧起好步。
  
  「經過機械主動化育秧、插秧,每畝向農戶收服務費320元,比傳統人工形式節約120元左右。」指著日漸壯實的禾苗,歐文清較為自豪地說:「合作社示範帶動作用越來越明顯了。」
  
  當時,歐氏山之稻合作社吸納了4名社員,示範帶動了周邊3家種糧大戶開展1000多畝雙季稻,還經過供給代耕、代育、代插、代防、代收、代烘等六代服務形式,也充沛激發起當地農戶的種糧積極性。如今,井坡鎮每年5000多畝雙季稻栽培使命都能妥妥完結,土地流通金也從十年前不要錢、沒人要激增到了畝均450多元。
  
  不只如此,合作社從插秧、施肥、田間辦理到采收、烘幹等各個環節,都需要請大量本地鄉親務工,日薪不低於百元。除了以人均1.8萬元的年務工費長時間雇請23名用工外,每年還得暫時延聘用工8000多人次,光付出勞務費就超過了100萬。「多虧有了合作社。」從最初設社就過來務工的歐共文,每年有3萬元務工費進賬,他每次領工資都要感慨一番。
  
  眼下,合作社正租用著村裏廢置多年的集體大禮堂,裏邊除了小部分用於作業外,其他區域則作為糧食倉儲、肥料儲存和稻谷烘幹等功能區域,面積有限、容量不大,搞不了科學精細分區,嚴重影響限製到糧食豐盈倉儲、烘幹等後續作業。
  
  「本年除了執行糧食出產方案外,還要全力新建好一個面積更大、功能更全、容量更足的現代化農業出產工廠。」歐文清介紹,得益於鎮裏積極尋覓建造用地和縣農業鄉村局聯絡和諧等扶持,合作社當時申請到220萬元的惠農貼息資金,也做好了土地流通等作業,農業工廠建造正有力有序推動。接下來,還要步步為營、久久為功,逐漸組建好插秧、農機、收割、烘幹等專業團隊,經過一致品種、一致調度、一致服務和一致采收加工等,蹚出集約化開展、智能化辦理、規模化出產的品牌路子。
  
  延鏈強鏈,興農富民。汝城縣建成可服務大田3萬畝以上的專業化育秧工廠,其間千畝設備集中育秧基地6個;現有大中型拖拉機177臺、小型拖拉機165臺、插(拋)秧機56臺、聯合收割機51臺;建造高標準農田3.05萬畝,新建改造灌排渠66.44公裏、機耕道21.44公裏,新建小型攔河壩7座、泵站2座,改良了土壤2.74萬畝;完結新增犁地「非糧化」整改面積67.35畝,完結犁地拋荒整改面積930多畝。